法兰西战役——第二篇 低地之战
在解决了波兰与北欧之后,德国盯上了她的宿敌——法兰西。
事先声明,这段时期的战斗包括了低地的战斗与在马斯河一带的战斗,本文讲述的为低地的战斗,也是经常被忽视的战斗。
兵力对比
首先,根据甘莫林的数据,法军在5月10号于法德前线,比利时边境部署了101个师,其中有3个轻机械化师,4个装甲师(有一个正在组建,即第4装甲师。顺便一提,戴高乐指挥的就是这支部队)另外还有5个轻骑兵师(兵力只有2个旅7800人,2000匹马,2100辆机动车。某些资料认为轻骑兵师有10000人,怕不是把马也当成人了)
但是,经笔者的仔细清点,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1940年5月10号东北战区( TONE)所辖的师只有88个,这还是算上了GQG预备队的情况下得出的数字。卡尔.海因茨.弗里泽尔所说的“104个师在东北”极有可能指的是东北战区先后拥有的师级单位,而非5月的数据。
至于甘莫林的101个师是从哪来的笔者也不清楚。因为就算加上东南战区(TOSE),5月10号法国本土的陆军师也不足100个。
关于英国远征军到底有几个师,总有学艺不精的人搞不清楚。“9个师”,“8个师”两种说法都很流行。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BEF编制上确有13个师,然而进入比利时的只有9个师,这就是“9个师”说法的由来,也是流传比较广的一项错误数据。(如《第三共和国的崩溃》就采取了9个师的说法)
那8个师这一说法是怎么来的呢?BEF在比利时9个师中,第5步兵师是作为预备队所以不在一线的。故一线的英军只有8个师。
同时,还有少量的波兰,捷克军团也参加了法国战役。
关于盟军的坦克数量,如图
1940年5月10号法国陆军在法国前线的“现代”坦克数量。下面一栏显示法军还有470辆老旧的坦克。注意,这张图实际上并不完整,有些坦克被当成装甲车单独统计了。需注意的是,这里的462辆FT17仅是部署在“战斗单位”(combat units)的数据,当时整个法国本土统共拥有1062辆FT17——虽然这东西也就只能吓唬吓唬德国人。
如图。其实AMR33和AMR35是可以当做坦克统计的。
英国陆军所拥有的坦克和装甲车数量。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英国第1装甲师5月末才投入战斗,因此这些英国坦克除了2个皇家坦克团之外都是负责支援步兵师的。
大致而言,法国陆军在前线部署的“现代”坦克是2352+279=2631。如果把FT17这等老古董算上,这个数字会超过3000。
双方火炮的数据如下:
德国:火炮:7710门 反坦克炮12800门 防空炮:9300门
盟国:火炮:12200门(法国11200门,英国1000门)反坦克炮:8050门 防空炮:6100门
尽管盟军的火炮总数明显超过德国,但是法国陆军的万门大炮中有5667门都是经典的75小姐,这款火炮在一战期间尚能承担师级火炮的职责,但到二战时明显就落伍了。而新式的105mm榴弹炮仅装备了410门,更大口径的远程火炮为159门,剩下的全是一战期间的老货。并且这些火炮有相当一部分是在马奇诺防线的固定火炮。而德军的火炮则更为崭新,这实际上极大削弱了盟国在炮兵方面的优势。
盟军用于防备德国的部队的具体编制为:
法国陆军东北战区(TONE)下辖:
第1集团军群 ,第2集团军群,第3集团军群(在瑞士边境,黄色方案时期在看戏)
第1集团军群:
第1集团军:第1,12,15摩托化步兵师,第1摩洛哥步兵师,第2,5北非步兵师,第101要塞步兵师。
集团军预备队:第32步兵师,第1装甲师。
另,普利乌骑兵军下辖第2,3轻机械化师,归属第1集团军节制。
第2集团军:第3北非步兵师,第1,3殖民地步兵师,第41,55,71步兵师,第2,5轻骑兵师。
第7集团军:第1轻机械化师,第9,25摩托化步兵师,第60,21,4步兵师。
第9集团军:第5摩托化步兵师,第102要塞步兵师,第4北非步兵师,第18,22,53,61步兵师,第1,4轻骑兵师。
英国远征军:第1,2,3,4,5,12,23,42,44,46,48,50步兵师。其中12,23,46步兵师在法国战役爆发时留在了法国进行补充训练。
上述部队大部分为盟军在法国战役开始后进入比利时的精锐军,特别是摩托化步兵师和轻机械化师,绝对是法国陆军的精华部分。殖民地步兵师和摩洛哥步兵师也都是能征善战之旅。
第1,7集团军和英国远征军都是战力强悍的精锐之师,无一例外全进了低地。第2,9集团军实力较弱,负责防御马斯河防线,正是这2个集团军日后的溃败毁灭了第三共和国。
第2集团军群(负责在马奇诺防线养老)
集团军群预备队:第4殖民地步兵师,第87非洲步兵师。(都很强)
第3集团军:第3轻骑兵师,第6北非步兵师,第6殖民地步兵师,第2,6,7,8,20,26,42,51,56,58步兵师,英国第51步兵师。
第4集团军:第82非洲步兵师(很强),第1波兰步兵师(很强),第11(非常强),41,45,52步兵师。
第5集团军:第103要塞步兵师,第16(劲旅),24,30,31,44,62,70步兵师。
第3集团军群:
第8集团军:第104,105要塞步兵师,第13,27,54,57,63,67步兵师。
PS:一般来说,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陆军中,番号带北非,非洲,殖民地字样的步兵师都是能打的。机动部队则除了轻骑兵师都是精锐中的精锐。
还有的就是一直被地摊法黑无视的预备队。“法军没有预备队”这个千古老谣不知道毒害了多少人。
陆军最高司令部(GQG)直属总预备队:第2,3装甲师,第3摩托化步兵师,第1,7北非步兵师,第5,7,8殖民地步兵师,第2波兰步兵师(空架子),第10,14,19,23,28,29,35,36,43步兵师。
其中,第2,3装甲师与第3摩步师是机动部队,属精锐;第10,14,19,23,36,43步兵师,第1北非步兵师是现役师;第35步兵师,第5殖民地步兵师是A类预备役师。可见,法军预备队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实力强大。
简中世界所谓“法军没有预备队”的说法的原始出处应为丘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但显然这些以此为凭据人根本就没搞懂时间线就来断章取义了。
丘吉尔当然没有发明历史。甘莫林说出那句“没有了”的时间是马斯河会战结束后的时候,此时法军确实没有预备队了。但是,没有预备队的原因是法军的预备队都在马斯河会战中被消灭或者被某梦游司令带到了东边,而不是法军战前没有留预备队!就算要追责,也不应该把锅甩在战前部署上,而是应该去想想是谁把如此多的预备队全浪费了的。
最后,直属于法国海军,由岸防部队改编而来的第68步兵师,级别为B类预备役。请各位读者务必记住这个番号,68师是法兰西战役中绝对的英雄部队。
PS:第68步兵师不在陆军东北战区司令部的指挥链内,其归海军指挥。
德军的兵力为:ABC3个集团军群共计93个师,总预备队还有25个师。当然了,虽然德军的数据比较清晰,但在兵力问题上各方资料仍然各不相同。笔者照着1940年6月5号德军西线战斗序列挨个清点,最后数出了121个师,如果把独立旅算上有123个师。不过需要注意,这是6月的兵力而不是5月。甘莫林认为德军有140个师,网上有些资料居然给出了150个师——当时德国总兵力的数据。在这里我们采取德军有118个师,即当时的前线兵力这一数据。
这张图的数据其实也有大问题,但笔者找不到更好的了。需要特别指出。该图作者认为法军的轻机械化师为“机步师”,其实轻机械化师是货真价实的装甲师。而且BEF也远不是纯摩托化,最多只有5个师达到了摩托化的标准。而且德军摩步师的数量给的也不对,没有包括GD团,SS也被吃了,法军人多了等等。
德国在1940年5月10号总共拥有3505辆坦克,但是其中1,2号坦克分别有1276辆和1173辆,可堪一用的3号坦克有429辆,4号坦克有296辆,35t和38t坦克有391辆。而德军投入西线的坦克有2580辆,相比于盟军处于劣势。
请注意,这个数据是很容易误导人的。因为与德国不同,法国的坦克几乎全部都投入到了西线战役中,而德国人有1200余辆坦克还有后方待命。因此,用“2580”这个数字去与盟军的坦克数量做比较是不公平的。
事实上,法国战役期间法军得到的坦克增援(包括修复的)只有688辆。也就是说,德国的总坦克数量是超过法国的。
德军的总坦克数量,不是前线的坦克数量。
另一统计口径下德军前线坦克的具体部署情况
师级单位数量对比(仅统计1940年5月10号在法国东北战区和低地地区的部队)
法国:88个(其中70个在前线,18个是GQG预备队。后接收海外和TOSE的援军,并组建新的轻步兵师后达104个。需要注意的是,东北战区的可用兵力从没有达到这个数字。因为当援军到来时,最开始的88个师有很多已被歼灭或打残。并且法军新组建的13个轻步兵师,其实是用敦刻尔克撤回的溃兵重组的,根本算不得什么新部队。故而,法军真正能用来对抗德军的也就是大约90个师。)
英国远征军:13个(其中9个在前线,3个为预备队,另有1个在马奇诺防线。算上5月末和6月初新组建或抵达法国的援军,英军前后在法国投入兵力17个师。)
比利时:22个 荷兰:10个(由于比利时和荷兰的军备废弛,尤其是荷兰军队的战力非常堪忧,因此低地国家的32个师是有很大水分的。)
总计:132个
德国:118个(其中前线部队93个师,预备队25个师。得到后续增援后共计135个师。到6月,德军增兵至140个师。而根据希特勒的扩军计划,1940年5月德军拥有169个师,其中141个在法国战役爆发时整装待发,另外的28个不靠谱的师则部署到了东线和苏联人大眼瞪小眼以及后方混日子工作。至于这些人的战斗力嘛,呵呵。)
若具体到兵力,法军的野战军兵力为270万人,有224万人部署在了东北战区。而德军的野战军为350万人,绝大多数都被用来对付法国。
可以说,法国已经动员到极限了。1914年整个法军有88个师,1915年有83个师,1916年有99个师,1917年有116个师,1918年有106个师(另有4个美国师归法军指挥)。而1940年,若考虑TOSE,海外帝国的军队,“整个法军”已经超过了110个师。可见二战期间法国的动员程度完全不逊色于一战。所谓“二战法国没有总动员”的说法完全是谣言。
但是,法国的人口就决定了其的上限。如一次大战时开启极限动员的德国可以拉出来200个师,而这对于人口更多的第三帝国而言就更不是问题了。但对于总共就4000万人口,殖民地的有色人种又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的法国来说,其哪怕在短期内靠丧心病狂的动员可以取得对德军的兵力优势,但长期来看,法国的动员潜力是完全无法与德国相比的,原因无他——人口不够。因此,在1940年兵力不如德军的原因并不是法国人摆烂,奈何人力确实有限,毕竟士兵可不能凭空变出来。
当然,如果只考虑法国,那么德国想取得兵力优势是非常轻松的。可是英国同样是一个动员潜力极大的工业强国,而且还是一个不仅本土人口比法国多,海外帝国也更强的国家。一但英国完成总动员,那么渡海而来的英军将彻底改变西线战场的兵力对比,就像上次大战一样。
1918年7月协约国反攻前夕西线联军的兵力情况。可见不同于1914年,动员完成的英国等法国盟国对人力的贡献已经相当可观。四年的苦战让适役人口只有德国60%的法国的人力早已枯竭,但是在英国等盟国的支援下,法国在西线的人力消耗战中完全不惧德国。
不过,这次兵力充沛的德国人可没有给法国人等英国人完成动员的机会。
为什么笔者说“这次兵力充沛的德国人”呢?我们不妨再看看1914年同盟国与协约国两方在西线的陆军实力对比
德意志帝国:87.5个师,5000门火炮
法兰西共和国:88个师,4000门火炮
大不列颠:5.5个师,328门火炮
比利时王国:7个师,312门火炮
总计105.5个师
就算统计整个德意志帝国的军队,法国人仍然具有优势。在1914年,德国的野战军总计有2292679人,而法国野战军的规模则达到了2810000人。可见即使1914年的德国军队全部梭哈西线,也无法填补与法国军队间的兵力差距。
可见,1940年德军的优势比1914年要大的多。
有些难以置信的是,1914年,比法国多了2700万人口,并且人口明显更年轻的德意志帝国在西线居然是没有兵力优势的。当然,1914年德国陆军的失败原因有很多,但本文目的并非讨论一战,所以暂且按下不表。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在很大程度上,兵力不足就直接决定了1914年的德军很难毕其功于一役。
自毛奇元帅以来的德意志战争艺术向来强调通过快速的动员与展开在至少局部形成对敌人的优势军力,从而为歼灭战提供条件,这在1870年战争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腓特烈王储以10万兵力迅速打垮了麦克马洪的5万人,血亲王和施泰梅因茨的30万大军从斯皮舍朗到格拉沃洛特,通过数场血战将巴赞的17万人锁死在了梅斯,并最终拉开了30万德意志军队在色当全歼13万法军这一史诗的帷幕。然而不幸的是,1914年的德意志帝国不仅没有取得兵力优势,反而在马恩河被被迫“以一敌二”。
与1914年一样,1940年的法军同样榨干了法兰西的人力,法国依然进行了丧心病狂的全民动员。然而这次的纳粹国防军可不是那支因玩命砸海军和死硬贵族阻挠而人数甚至不如法军的德皇陆军。可以这么说,经常被诟病“动员不足”的第三帝国相比德意志帝国更好的发挥出了德国应有的实力——这次德国人可以轻松比法国多拿出几十个师,法国将不再享有1914年的兵力优势。
在1914年9月,44个联军师在马恩河击溃了23个德军师,断送了施里芬计划。这次,法国人不会这么幸运了。因为优势在德国这一边。
苏联人对马恩河战役的评判,简明扼要。如此巨大的优势兵力,法军实在是想输都难。
空军对比
空军方面,如果说陆军上德法各有千秋,那么空军法国则全面落后了。法国空军在前线部署了可用的790架战斗机,140架轰炸机。而投入到对付德国人的“北方空中作战区”与“东部空中作战区”的只有369架单发战斗机,轰炸机72架,攻击机23架,另外还有140架单发战斗机在意大利前线。法军的主力战斗机是MS406战机,但是这种飞机根本无法与BF109相抗衡。性能优异的D.520战斗机没有来得及大规模生产。大量美国制造的轰炸机还停留在摩洛哥,法国从美国订购的140架新锐的P40战机也没有及时交货。更糟糕的是,法国空军在前线的飞行员只有348名(当然后来有增援,但是全法国训练有素的现役飞行员只有800人,静坐战期间法国空军训练了1000名新飞行员,可训练的速度奇慢无比,直到停战这些新人依然没有战斗力。)
当然,上述数据只是一种观点。因为法国空军到底有多少飞机是一个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议的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法军的飞机数量应该很少,结合法国战役中德军始终持有制空权这一事实,这种说法是站得住脚的。
注意,这张图的数据仅包含“前线可用飞机”,统计口径明显小于上一组数据。且这里的“384”只统计了皇家空军部署在法国的兵力。以及这项数据只是5月10号当天的数据,萌新读者请误以为整场法国战役就只有这么点飞机参战。
两组数据分别提供的对比为:
4020VS3099
2589VS1453
由于统计口径的不同,数据之间难面会有误差。可以确定的是,德国人的空军实力碾压了盟军。
但也有观点认为,法国空军所拥有的飞机数量是很多的。这种说法也能以法国空军在6月居然拥有了相比5月更多的新锐战斗机来加以佐证。卡尔.海因茨.弗里泽尔也支持这一说法,他在他的著作中给出的数据为法国空军拥有3097架飞机。
根据卡尔.海因茨.弗里泽尔的数据,双方的飞机对比是这样的:
法国:3097
英国:1150
比利时:140
荷兰:82
总计:4469
德国:3578
大德棍(雾)弗里泽尔著作中经常被引用的兵力对比图,如果只看这张图,德军完全就是以少胜多的德意志超人,法军则是这么大优势还打不过的废物点心——当然,事实并非如此。
不过需要指出,弗里泽尔这里采用的是Faris RussellKirkland在上世纪的旧数据——在新世纪被证明是极为不可靠的。因为他的统计数据是双标的。
Faris Russell Kirkland把整个法国几乎所有能上天和曾经能上天的玩意全部统计了,故得出了一个很可观的数据。随后,重点来了,他在统计德国空军的力量时就玩起了双标——即只统计德军的部分兵力,然后得出“法国空军实力远胜于德国空军”的结论。如果像Kirkland那样按大口径统计德军,德国空军在1940年5月11号拥有4782架飞机。
因此,笔者倾向于第一种观点,即法国空军的实力完全无法与德国空军相比。正如AHF的前辈大卫.莱曼所言,“The French Air Force was largely inferior to the German one”(法国空军在质量数量上很大程度都不如德国空军)
虽然笔者在上文已经解释了法国空军的真实实力,但我想一些读者读到此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法国空军的可用飞机那么少呢?他们明明有3000多架飞机,但投入到前线的却只有大约1000架。
其实二战后法国人自己都搞不清楚他们的可用飞机为什么那么少。
1940年的法国空军部长居伊.拉.尚布尔在战后说到“德国进攻开始时,法国空军有3289架现代化飞机。其中有2122架战斗机,461架轰炸机,429架侦察机和277架观测机。”
当然部长先生也承认法国空军在前线的飞机数量很少,他支持前线只有790架战斗机,140架轰炸机这一数据。然而,尚布尔还说在海外的飞机不足200架。
那么请问,既然法国空军有3289架飞机,可在本土前线和海外总共部署的只有1000架出头。那剩下的2000架去哪了?
尚布尔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但笔者可以回答——在仓库吃灰。
正如此图所示,除去出口和报废的,法国空军共拥有5026架飞机(包括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侦察机观测机)——这是非常惊人的数字。但是装备本土军队的仅有2176架,到一线部队手里就只剩1368架了。其他的要么在殖民地(550架),要么就是缺胳膊少腿还在仓库里。
以上内容只是空军部长的一面之词,让我们看看法国空军的统帅们是怎么说的:
对于尚布尔的言论,空军总参谋长维耶曼在战后争辩说:(1940年)法国在整个前线只有580架战斗机。北部空中作战区的司令德.维日里也说到:我只有432架战斗机,其中72架还是英国飞机。
也就是说,虽然部长先生坚持认为法国空军的飞机相当充裕,但前线的高级将领并不支持这一说法。
那法国人究竟有多少飞机呢?笔者认为,如果像Kirkland那样按大得吓人的统计口径计算,那么他们确有至少3000多架各式飞机。但其中能用的只有约1000架。
而为什么大部分的法国飞机都无法使用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比较可靠的解释是:法国人的飞机大多保养不善,缺少零件或已严重老化,因此可用的飞机数量才如此之少。
因此,1940年法国空军实力的真相就是如此:相当孱弱,完全无法与德军匹敌。
MS.406,当时法军的主力战斗机。但到1940年,这款飞机的性能已经被德军的BF109甩了18条街,更别提其的部署数量只有109的不到一半。
英国皇家空军的实力就没那么多争议。无可置疑的是,他们有着强大的空中力量,但是他们在一开始只肯提供少量的飞行中队支援法国。5月10号皇家空军在法国部署了96架飓风式战斗机,144架斗士战斗机,196架各式轰炸机。法国战役爆发后又支援了96架飓风式战斗机。(请注意,这是编制,理论上打完了会补充,并不是说整场战役英国只投入了这么点飞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英国本土还有540架战斗机和340架轰炸机,这些战斗机不乏先进的喷火式战斗机。非常不幸的是,极其重视本土防空的道丁一开始并没有把喷火式战斗机投入法国战役。
德国空军投入了3个航空队支援陆军。凯塞林上将的第2航空队负责掩护冯.博克大将的B集团军群。其拥有1218架各式飞机。施佩勒上将的第3航空队则掩护伦德施泰特大将的A集团军群,其拥有1191架各式飞机。里布的C集团军群只得到了第1航空队少量的空中掩护。根据凯塞林的数据,德军总共有1308架战斗机和1361架轰炸机投入了作战。即1940年5月10号有2661架战斗机与轰炸机是可用的。
再结合前文的统计数据,可知德军的一线可用飞机在3000到4000架——明显碾压了盟军。
总体而言,无论采用哪种统计口径,只要不双标,德国空军拥有无可置疑的优势。
最后我们可以做一个总结,1940年西线战役爆发时,盟国的军事实力尽管称不上是全面劣势,但也不是某些资料声称的“碾压德国”,无论是技术装备还是兵员皆如此。
开战!
1940年5月9号,德国陆军总司令部(OKH)发出了代号“但泽”的命令,黄色方案开始实施。500架轰炸机轰炸了法国东北,荷兰,比利时的72座机场,猝不及防的盟国被炸得灰头土脸,损失惨重。
在当天的大轰炸中,比利时损失83架飞机,荷兰损失62架,法国损失74架,英军损失75架。德军战果非常喜人。可是由于德军护航机制的不完善,再加上英法空军的奋起反击,导致德军第一天有126架轰炸机,66架战斗机被击落或者受损。
很快,德军伞兵空投在了比利时的阿尔伯特运河防线上,呆板的比利时第7步兵师甚至没有反应过来,埃本——艾马尔要塞就沦陷了。
在荷兰,德军伞兵同样大显神威,许多关键的桥梁,机场沦陷,这让荷兰人吹嘘的“荷兰要塞”失去了作用。但是德军伞兵付出了近2000人的损失。
德军第6集团军9个师迅速开进了荷兰,只有10个严重落后于时代的师的荷兰军队被德军的连环拳打蒙了,11号马斯河就被德军突破。同时,第4装甲师很快夺取了马斯特里赫特,并且进入比利时攻击了比利时第1军的侧翼。这引发了灾难性的后果,比利时人毫无准备!德军一个人都没有过阿尔贝特运河,被打了一记闷棍的比利时第1军就已经崩溃,主动放弃了阿尔贝特运河防线。友军撤退后,负责支援列日要塞的比利时第3军担心被包围,扔下了7000人的要塞卫戍军就落荒而逃了。这座在上次大战中立下赫赫功劳的要塞居然就这样被放弃了!到5月11号德军包围列日要塞,比利时已经彻底丢了阿尔贝特运河防线。
5月10号清晨6时45分,甘莫林下令法军第一集团军群进入比利时,按照原计划到戴尔河建立防线。法军的轻机械化师和摩托化步兵师一马当先,吉罗将军的第7集团军的侦查部队甚至第一天就到了荷兰。可是法军普通步兵师行动迟缓,英国远征军比法军还慢,甚至和风声鹤唳的比利时军队发生了交火……
盟军的计划
实际的作战情况。这张图包括了低地战役,马斯河会战,奔向大海战役的概况,可谓相当齐全。
荷兰的战斗就如同砍瓜切菜,到5月13号格雷贝防线被突破时荷兰的抵抗已经无以为继。吉罗的法军第1轻机械化师急行军进入了荷兰试图挽救荷兰的颓势,但最终还是无力回天。
在比利时,埃本——艾马尔要塞于5月11号彻底沦陷,比利时军队一路丢盔弃甲狼狈撤向戴尔河企图与盟军汇合。普利乌将军的2个轻机械化师负责把守缺少工事的让布鲁地区,普利乌的任务是在让布鲁阻击德军,好让比约特将军的部队有时间在戴尔河布置好防线。他们很快将和德军进行一场酣畅淋漓的装甲战。这一战役将永远成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荣耀。
霍普纳指挥的第16摩托化军正在比利时狂飙突进,其下辖的第3,4装甲师担任先锋主力。可是德军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希特勒为了给装甲部队凑够坦克强行把大量1,2号坦克编入了德军装甲师。在16摩托化军中,这个现象尤为严重。第3,4装甲师有约80%的坦克是1,2号坦克。
第16摩托化军军长,埃里希.霍普纳。这位仁兄在法国战役期间不止一次被法军暴打。
勒内.雅克.普利乌(René Jacques Adolphe Prioux,1879——1953),法国陆军上将(维希时期晋升),毕业于圣西尔军校。一战时期干的是参谋,战间期任骑兵总监(被著名军盲夏依勒黑成碳)。1940年法国战役爆发时指挥下辖2,3轻机械化师在内的普利乌骑兵军。普利乌可以说是法军中最懂得装甲作战的将领,他的骑兵军在5月的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多次充当救火队,屡屡击败德军。普利乌将军比戴高乐这种半桶水可强得多,可惜普利乌不仅是吉罗的死党,还支持维希政府,因此战后遭到排挤,余生默默无闻。
哈努特战役与让布鲁战役
5月12号,德军第3,4装甲师与法军第2,3轻机械化师在那幕尔东北方的哈努特交火。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场真正意义的坦克大战就此爆发。
DLM就是轻机械化师 如图所示,法军第2,3轻机械化师装备了不少性能优异的S35型坦克,这些坦克对于德军的“豆战车”来说有着巨大的优势。但H35/39就只能用来抗炮了,指望它们的小短炮能有什么作为是不现实的。
反观德军参战的第3,4装甲师,这两个装甲师虽然坦克数量不少,可是绝大多数坦克都是凑数的1,2号豆丁。这种坦克面对S35就是铁皮车。
总的说,德军拥有:
坦克:674辆 装甲车:112辆 反坦克炮:159门(包括27门88炮) 火炮:136门(48门75,48门105,40门150) 防空炮:72门
法军拥有:
坦克: 411辆 装甲车:147辆 反坦克炮:40门 火炮:72门(24门105,48门75)防空炮:12门
可以看出,法军部队在坦克质量上占据一定优势,然而德军无论是火炮质量数量还是装甲单位数量都享有绝对的优势。因此哈努特战役还是很有看头的。
5月12号中午德军的先头部队与法军遭遇,展开混战。德国空军先是对一脸懵逼的法军一通乱炸,随后第4装甲师第35装甲团上百辆坦克对法军阵地发起了冲锋。双方都是仓促应战,但兵力处于劣势的法军展现出了相当值得称道的英勇。两军的厮杀持续到了12点深夜,德军最后也只是占领了几个小村庄,并没有把法军打垮。
12号的激烈战斗结束后,无论德国还是法国的指挥官都大感震惊。德军报告表明,37mm炮在200m以上距离对S35根本无效,而S35使用的47mm主炮却能在800m距离摧毁德国坦克。
法军同样也发现了他们的哈奇开斯坦克在火力上的不足之处:其装备的37mm炮在50到100m居然都打不穿德军的3,4号坦克。普利乌将军对此也十分头疼——这款走关系才装备军队的坦克,果然不靠谱!(笔者注:H35坦克本来是不被法国军方所接受的,但甘莫林面对哈奇开斯公司在政治上给予的压力勉强采购了一批。后续之所以采购H39的原因更多也是因为其造价低廉,而不是看上了其的性能。毕竟这时缺钱的军队也没法挑剔什么,就凑活着用吧。)
16摩军的司令霍普纳在吸取了当日的经验后下令:禁止部队主动与S35交战,且今后只得让3,4号坦克担任突击的先锋。
德军高层非常重视哈努特的遭遇战,德军第6集团军司令赖歇瑙,参谋长保卢斯,B集团军群司令博克大将都亲临前线。德军发现了法军装甲部队缺乏步兵支援,车组间沟通不畅的弱点,集中兵力在5月13号11时发动了攻击,德军得到了强大的空中掩护,斯图卡和大量火炮的轰炸持续了整整一个小时。12时45分,纵深达1000m的德军坦克群以排山倒海之势涌向了法军阵地。
法军坦克躲在村落中射击德军,S35优异的性能体现地淋漓尽致。德国人痛苦的发现,他们最强大的4号坦克居然都无法正面击穿S35。不仅如此,隐藏在德军途经村落中的法军步兵,在看到德国坦克离开后迅速杀出,把德军步兵打地丢盔弃甲。战事随即陷入焦灼。
但是霍普纳作为日后在东线战功赫赫的大将,自然没那么容易被击败。德军提前预留的后备军立刻受命支援前线,清理埋伏的法国步兵。同时,霍普纳下令35装甲团袭击法军侧翼,企图破坏法军的防线。普利乌手头的兵力实在捉襟见肘,只有第1胸甲骑兵团(1eRC)能分出21辆S35以阻挡德军的突袭。
谁料在Vernejoul上校的领导下,法军官兵奋勇杀敌,利用S35的质量优势肆意屠杀德国坦克。约50辆德国坦克被击毁,战场上殉爆的车辆碎片漫天飞舞,燃烧的车辆残骸瞬时遍布战场。第2胸甲骑兵团(2eRC)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偷袭了第4装甲师的侧翼,使其的进攻陷于停滞。
但德军的兵力优势摆在那里,霍普纳的底牌比普利乌多的多,德军有的是兵力可以损失。第35装甲团顶着法军猛烈的炮火,硬生生让第1胸甲骑兵团的S35打光了弹药,随后突入了法军侧翼。普利乌骑兵军的阵型就此被打乱,几百名在后方的法国炮兵被俘。数小时的战斗后,法军已渐渐落于下风。
最终在5月13号18时,普利乌为了保存实力决定撤退。因为他的任务完成了,盟军已经在戴尔河布置好了防线。在让布鲁的法国第3,4军已经摆好了阵势,等着德国人来送人头。
哈努特战役,法军损失了105辆坦克,其中75辆是H39和H35,只有30辆是S35。德军损失了164辆坦克。应该说,法军坦克手的表现相当出色。在战术层面,法军打出了优势交换比;在战略层面,法军完成了为戴尔河防线组织争取时间的任务。因此,法军无疑是哈努特战役的赢家。在哈努特战役中,法军装甲兵表现出了优秀的素质。所谓“法军还停留在步兵时代”的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事实上,哈努特战役是德国国防军装甲部队在莫斯科战役之前遭遇的最大挫折。(而且莫斯科战役的苏联人还要感谢德军“给力”的后勤)德军分明在数量有占据优势,但却打出了一比一点五这样尴尬的战损比。对比一下苏联人1941年在杜布诺的表现,法国人可比他们的苏联同行强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当然,德棍会辩驳说“完全是因为法军坦克质量太好了” 。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法军的哈奇开斯坦克同样不经打,且哈奇开斯坦克在第2,3轻机械化师中占比也达到了约60%。不应该过分夸大法军坦克在质量上的优势。
此外还有法棍编的一个很老的谣言,即“德军的战果三分之二是德国空军的”。这种说法实在太扯淡了。说这话的人压根就不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CAS的效率,事实上德国空军在整场法国战役中击毁的法军坦克不超过50辆。
一辆在哈努特被击毁的德军坦克。
5月14号,由于接到了“让布鲁没有法军布防”的假情报,第4装甲师在没有得到霍普纳命令的情况下居然一股脑冲向让布鲁的法军阵地,结果被早有准备的法军迎头痛击,损失惨重的第4装甲师接近崩溃。要知道,法军在这里部署了第1摩洛哥步兵师和第1,15摩托化步兵师,再配合上附近的法军装甲部队和坚固的工事,以及72门75mm,24门105mm,24门155mm共计120门火炮,德国坦克想突破这样守卫森严的阵地是非常困难的。
作为对比,轻敌大意的德国人一开始压根没有把他的火炮带全——只有36门炮参与了最初的战斗,理所应当地被法国人炸得痛不欲生。直到后来德军炮兵跟上后,德军的火炮数量才达到了112门——这个数字实际上仍然不是德军的全部实力,霍普纳手下仅第3,4装甲师就应当有136门火炮,这还不包括随行的摩步师和跟进的步兵师。
很快,德国人要为他们的自大付出代价。
可以看到,第4装甲师一股脑就撞上了第1摩洛哥步兵师的主阵地。
霍普纳连忙投入了第3装甲师,谁料第3装甲师面对法军凶猛的反坦克火力也被揍得没有脾气。德军第36装甲团团长海因里希.埃贝巴赫中校回忆道:
“敌军火炮远多于我们,他们的炮火集中程度不比一战差……所有的4号坦克被直接命中,身先士卒的旅长赫尔曼.布莱特上校不幸负伤了。”(这位倒霉的旅长在指挥坦克被击毁后,在前线的弹坑里整整躲了3个小时。而且还被法军的大炮炸出了阴影,回到指挥部后直接拒绝了第二天继续进攻的命令。)
更糟糕的是,德军装甲部队和后方步兵之间出现了脱节,联系不上后方步兵的德军坦克只得在没有步兵的情况下冲击法军阵地,结果自然十分惨烈。第35装甲团直接报废了一半的坦克,最后战线却只前进了50m。
正当德军眼看要完蛋的时候,德国空军终于出动了。法军被炸得找不着北,德军的步兵代替坦克去冲击法军的反坦克阵地,大大降低了装甲部队的伤亡。
到当天12点半,法军第1摩洛哥步兵师与友军之间的交界处遭到德军突破。可法军炮兵很快以猛烈的炮火把德国法西斯炸回了老家。
5月15号,德军第34步兵师前来支援,遭遇了法军第1摩洛哥步兵师 。法军顶着将近100架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的火力苦苦支撑(别问我法国空军在哪,我也不知道。),最终也没让德军突破防线。法军步兵在和德军步兵的作战中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与高超的素质,他们的战斗能力不亚于德军步兵。德军久攻不下,摩洛哥第1步兵师甚至在15号晚弹药告罄后,发动刺刀冲锋逼退了德军。
5月15号晚20时,霍普纳无奈下令撤退,德军“止损出局”。直到最后一刻,德国人都没有拿下当天的主要目标——3个小村庄中的任何一个。让布鲁战役以法军的胜利告终。尽管法军在不久后因马斯河会战的惨败被迫后撤,但英国远征军及时赶到,以迅猛的炮火把追击的德第31步兵师炸回了老家,成功掩护了法军撤退。至此,让布鲁战役正式结束。
德军在此战中损失了近1000人,有约50辆坦克被法军摧毁。又由于在哈努特的惨重损失,霍普纳都被迫承认他的部队无法在第二天继续战斗了。注意,这是德军所谓“闪电战”的首次败北!不可一世的德军装甲部队被法军挡住了!
但是法军的损失也十分惊人,毕竟是在以血肉之躯对抗德军的坦克。其损失的具体数据不得而知,一般认为在3000人左右。这其中的2000人来自第1摩洛哥步兵师——承担德军进攻压力最大的作战师。 这些摩洛哥战士对得起法国人的信任,第2摩洛哥步兵团第1营的700官兵在这场血战中伤亡了636人,还有很多营直接失去了超过三分之二的力量。
除此之外,法军装甲力量的损失同样严重。第35战斗坦克营参战的40辆R35坦克战后甚至就剩下了6辆。
可见,这场胜利胜利一点也不轻松。
让布鲁战役的确是一场胜利,但这样的胜利,法国人能承受几次呢?
图为法军摩洛哥步兵。摩洛哥步兵师是法军殖民地部队中非洲人占比最高的,只有30%到40%的官兵是欧洲白人。甚至大多基层军官都不是由欧洲白人担任。
一辆在让布鲁被法军大炮干掉的4号坦克——惨不忍睹。
PS:这里笔者想说一点,评判一场战役的胜负不是只看战损比的。
不过让霍普纳感到脸上无光的是,由于德军第4军的步兵对法军的奇袭,以及南方德军在马斯河的突破,法军在他撤退的同时也放弃了阵地,向后方撤军。霍普纳的精锐装甲兵没有击败的敌人居然以这种方式撤退了。
如果从法军角度找胜利的原因,那么主要是以下四点:
一,法军工事坚固,巧妙配置的地雷,被伪装起开的大量反坦克炮都给德军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二,法军兵力充沛。不似马斯河一个师防几十公里的难兄难弟,让布鲁的法军可以用3个师的兵力防守仅15公里的战线,自然有和德军叫板的底气。
三,法军配有大量足够击毁所有型号德军坦克的反坦克武器,其优良的25mm反坦克炮可以说打得德国人抱头鼠窜。
四,法军拥有远超德军的炮兵火力,德军第35装甲团就是炮兵火力不足的受害者。而德空能提供的那点火力支援只是杯水车薪。
如果从德军角度看失败的原因,则主要是:
一:劳师疲敝。霍普纳的部队长途奔袭,先是从边境一路飙车到戴尔河,又刚和普利乌打了一场恶仗,气还没喘匀就杀向了让布鲁,官兵疲惫,装备损耗。而在让布鲁蹲着的法军则是以逸待劳。
二:支援火力不足。不仅德军的炮兵投入太少太慢,而且由于彼时马斯河尚在激战,德国空军此战仅投入了不足100架轰炸机——和色当的待遇根本就没法比。
三:进攻的矛头——第3,4装甲师本身就有水分。作为负责佯攻的装甲师,霍普纳的这2个师虽然有着数量最多的坦克,但是其拥有的非1,2号坦克却是主攻的9个德军装甲师中最少的——只比去荷兰打酱油的第9装甲师多。很显然,这2个师的装备就决定了其都不长于攻坚。
让布鲁战役充分地表明:在1940年,新式的装甲突击面对传统的静态防御有着很大的局限性,装甲部队的突破能力并没有一些朋友想的如此恐怖。事实说明,只要兵力充足,火力配置得当,静态步兵部队完全可以抵挡装甲部队的冲击。在1个月后的索姆河战役与3年后的库尔斯克会战中,法军与苏军也先后复制了让布鲁的成功。
5月15号,伴随着盟军在整个低地的溃败,荷兰投降。荷兰在法国战役中有2232名军人牺牲,7000余人负伤,而德军在荷兰也有将近2000人死亡。
总评:法军在低地战役中的表现可圈可点,事实证明德军装甲部队面对法军装甲部队在坦克质量方面确实有较大的劣势,但是德军的车组沟通,多兵种合作相比于法军更好。低地战役中法军的遭遇也暴露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空军对战局争影响正在扩大。
可是无论如何,低地战役打得怎么样对于大局没有太大的影响,因为在南方,德军在马斯河已经取得了惊人的突破。法国战役的重头戏,才刚刚开始。